Translated & Edited by Ana Chan
Copyright © UniverseReserch.org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中文翻譯由 UniverseResearch.org 提供,歡迎 Facebook連結分享;如要轉載文字到其他網站,敬請事先以電郵通知本人,並請註明出自本網站。 謝謝。)
上文提要:
......東北部的一家企業聲稱他們有一項超越當時尖端工藝的技術,可以調整鋼鐵的原子或分子排列......“這個可能是比 Los Alamos 更龐大的項目!”
Copyright © UniverseReserch.org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中文翻譯由 UniverseResearch.org 提供,歡迎 Facebook連結分享;如要轉載文字到其他網站,敬請事先以電郵通知本人,並請註明出自本網站。 謝謝。)
上文提要:
......東北部的一家企業聲稱他們有一項超越當時尖端工藝的技術,可以調整鋼鐵的原子或分子排列......“這個可能是比 Los Alamos 更龐大的項目!”
翌日我便到訪這家科技公司,會議上我的隊伍很踴躍發問,我當然打醒十二分精神聼著。 技術人員展示了一條鐵棒及一個圓筒形的儀器,他們說這些物件的原子已經過排列。 壓軸出場的是總工程師,他詳細地解釋了箇中的理論和做法。 晚飯過後我與一位德國科學家Hans散步時問他:
“你對這有何看法?”
“如果他們說的都是真話,我絕對要把我之前所學的全部丟棄,然後再重新學起!”
“Hans,恐怕你必須這樣做吧!”
他對我這個答案有點愕然。
“我會記住你說的話。”
第二天大清早,我在會上向廠方宣佈:
“各位,如果你們同意的話,希望你們能在 Lincoln實驗室繼續這項研發工作,我們會負責所有開支,如果實驗室方面認爲要進行更多的實驗,所有費用都包在我們身上。”
當時廠方的測試其實尚未完成,但我們肯定這項研發必定會成功。 它不但可以令日後的太空船更輕更快,最重要是能大大加強太空衣甚至皮膚的防禦能力。 由於太空人需要在外太空逗留頗長時間,如果人類的皮膚份子結構能夠重新排列的話,除了可克服外太空的嚴峻環境外,更重要是有效地保護人體的内臟。 我們知道這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涉及的科技水平令我們之前無從入手,迫使我們不斷尋找新的出路。
老實說,人類向太空發展這一步是必須的,否則我們的未來將岌岌可危。 但我曾經收到不少展示太空人受傷的照片,他們的皮膚被嚴重燒傷及無故地腐爛,而且無論從醫學或科學角度來看,都未能解釋到是什麽物質或情況造成這些損傷。 在陸續收到的相關報告中,其實已清楚指出當時的人類根本還未有能力作太空遊歷!
“你對這有何看法?”
“如果他們說的都是真話,我絕對要把我之前所學的全部丟棄,然後再重新學起!”
“Hans,恐怕你必須這樣做吧!”
他對我這個答案有點愕然。
“我會記住你說的話。”
第二天大清早,我在會上向廠方宣佈:
“各位,如果你們同意的話,希望你們能在 Lincoln實驗室繼續這項研發工作,我們會負責所有開支,如果實驗室方面認爲要進行更多的實驗,所有費用都包在我們身上。”
當時廠方的測試其實尚未完成,但我們肯定這項研發必定會成功。 它不但可以令日後的太空船更輕更快,最重要是能大大加強太空衣甚至皮膚的防禦能力。 由於太空人需要在外太空逗留頗長時間,如果人類的皮膚份子結構能夠重新排列的話,除了可克服外太空的嚴峻環境外,更重要是有效地保護人體的内臟。 我們知道這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涉及的科技水平令我們之前無從入手,迫使我們不斷尋找新的出路。
老實說,人類向太空發展這一步是必須的,否則我們的未來將岌岌可危。 但我曾經收到不少展示太空人受傷的照片,他們的皮膚被嚴重燒傷及無故地腐爛,而且無論從醫學或科學角度來看,都未能解釋到是什麽物質或情況造成這些損傷。 在陸續收到的相關報告中,其實已清楚指出當時的人類根本還未有能力作太空遊歷!
Corso 附上了一篇1992年7月25日華盛頓郵報的報導,内文指哥倫比亞號穿梭機利用太空人作“白老鼠”,但最終造成悲劇。哥倫比亞號共有28次飛行紀錄,在最後一次飛行前的紀錄已發現,太空人在無重狀態下身體出現的重大問題,包括失去大量肌肉,竟然高達25%(特別是負重肌肉群如手臂、大腿)、血壓變得不穩定及機體失去燃燒脂肪的功能。 而所需的復原時間也比想象中漫長。
此外,我在統領導彈部隊時,雷達曾探測到有飛行物以每小時4828.032公里飛行(即3000mph),一次是1957年在新墨西哥,另一次是1958年在德國。 我向上級報告後,他們隨即命令我把這兩次紀錄毀滅並徹底忘記。 可是,我留起了1957年那段錄影帶。
在我參與研發期間,曾收到國防部的最高機密消息,指他們的無綫電傳訊儀器接收到從外太空發出的訊號,這些並非什麽雜亂無章的太空聲音,而是有系統的,且明顯是經過排列的聲訊。 可惜我們一直都沒辦法解讀或聯絡。
(以下是1977年8月15日 SETI 收到長達 72 秒的 Wow! 訊號;訊號本身並非聲音,而是無綫電訊號。 將訊號翻譯成聲音便得出以下的結果。)
我們的結論是UFO確實存在,而且有多個報告指有人目擊從UFO母艦中釋出數個球形的物體,通常一艘飛碟會釋出4至5個,它們是負責保護和偵察的探測器,就如母艦的保鏢一樣。 它們正正就是利用原子排列令自己瞬間變成透明,雖然肉眼看不到,但也逃不過我們的雷達。 當雷達一掃過那些探測器之際,它們好像也知道自己已被發現,隨即便集合一起,然後再次排列準備飛走。 基於我們已知的事實估計,它們這個飛行組合模式應有75%準確,25%依然存疑。
羅玆威爾事件 – 是幻是真?
臨近正午,我邀請了兩位戰友午膳,之後我們便去參觀一次導彈發射。 途中,我向他們提到我的雷達探測到一個物體以每小時3000英里飛行。 他們問我那是否UFO,我只能說不知道,但從錄像中顯示,該物體足足有一架大型客機般大小。 很自然地,我們的話題就牽連到1947年的羅玆威爾事件。 我說我想到現場參觀一下,他們二人竟然自告奮勇說願意為我帶路。
想不到這兩位戰友並非胡吹,他們安排與我見面的司法長官及編輯等知情人士不但平易近人,而且説話十分踏實,聼得出他們並沒有誇張實情。 經過一輪“問話”之後,我當時已深信的確是有UFO在該處墜毀,而這事亦對我此後的事業和生命有著深遠的影響。
飛碟在羅玆威爾墜落處豎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的文字為:
WE DON’T KNOW WHO THEY WERE
WE DON’T KNOW WHY THEY CAME
WE ONLY KNOW
THEY CHANGED OUR VIEW OF THE UNIVERSE
THIS UNIVERSAL SACRED SITE
IS DEDICATED JULY 1997
TO THE BEINGS
WHO MET THEIR DESTINIES
NEAR ROSWELL NEW MEXICO
JULY 1947
WE DON’T KNOW WHO THEY WERE
WE DON’T KNOW WHY THEY CAME
WE ONLY KNOW
THEY CHANGED OUR VIEW OF THE UNIVERSE
THIS UNIVERSAL SACRED SITE
IS DEDICATED JULY 1997
TO THE BEINGS
WHO MET THEIR DESTINIES
NEAR ROSWELL NEW MEXICO
JULY 1947
意思是: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也不知道他們爲何而來,卻只知道,他們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在1997年7月我們把這個神聖的地點獻給這些被命運帶到來新墨西哥羅玆威爾附近的生物。 1997年7月
一位當時負責清理現場的工作人員 Frank Kaufman 在事發後一天,馬上繪畫出他見到的外星人模樣。 他形容:”他們沒有什麽大眼睛或頭上長角之類的,也沒有帶刺的手指,其實他們樣貌長得頗好看,只是面和皮膚都是灰色,身高約 5尺 4至 5尺 5寸左右。”
"...didn't have any of these big eyes or horns or anything else or spiny fingers. They were very good-looking people, ash-colored faces and skin. About 5 feet 4, 5 feet 5."
"...didn't have any of these big eyes or horns or anything else or spiny fingers. They were very good-looking people, ash-colored faces and skin. About 5 feet 4, 5 feet 5."
目擊者從飛碟墜毀事件中所見的部份物品
- 釹,一種屬於稀土元素的材料,用於將玻璃染成紫色。
- 一條條像工字鐵的東西 (I-beam),而僅在表面之下更打印著一些奇怪的象形文字/符號….呈粉紅色及紫色。
- 多個元件盒; 都是木褐色的,每一個上面都有一些類似粉紅色的潦草“文字”,似乎是用來註明盒子所盛載的東西。
- 多個金屬裝置,每個上面約幾寸高的位置都有一排不知名的符號,顔色就像被燒熱的不銹鋼所形成的紫藍色般。多個裝置上更附有很多條像工字鐵的小東西,因為實在無法解讀這些符號,唯有叫它們做象形文字,但很明顯這些符號都是繪畫上去的。
光導纖維
在羅玆威爾墜毀的飛碟上,我們找不到任何佈線,但卻發現一個安全控制系統,驟眼一看,它像是從飛碟控制臺掉下來的一束破爛電線,從末端可見一束約有12條左右。 這束線更間歇性地發出有顔色的光,經過我們一番檢驗,發現那些並非電線,而是一束好像玻璃或透明塑膠管的線狀物,而且切不開亦剪不斷,估計是石英類的組合物。
我們認爲它發出不同顔色的原因,是由於接收到不同電波或電磁波所致。 事實上,我們也發現這些管線的確有輸送脈衝電流的現象。 由於其外表極像地球上的纖維,又的確可輸送光束,所以命其名為“光纖”。
這些線管又接駁到一個接線箱,内裏的機制竟然可以識別管線的顔色(波長),然後作出相應的開關,但對於其運作原理我們一直摸不着頭腦,由發現直至懂得運用,我們花了差不多20年時間(1947年至1968年),光纖科技才開始大步向前。
在羅玆威爾墜毀的飛碟上,我們找不到任何佈線,但卻發現一個安全控制系統,驟眼一看,它像是從飛碟控制臺掉下來的一束破爛電線,從末端可見一束約有12條左右。 這束線更間歇性地發出有顔色的光,經過我們一番檢驗,發現那些並非電線,而是一束好像玻璃或透明塑膠管的線狀物,而且切不開亦剪不斷,估計是石英類的組合物。
我們認爲它發出不同顔色的原因,是由於接收到不同電波或電磁波所致。 事實上,我們也發現這些管線的確有輸送脈衝電流的現象。 由於其外表極像地球上的纖維,又的確可輸送光束,所以命其名為“光纖”。
這些線管又接駁到一個接線箱,内裏的機制竟然可以識別管線的顔色(波長),然後作出相應的開關,但對於其運作原理我們一直摸不着頭腦,由發現直至懂得運用,我們花了差不多20年時間(1947年至1968年),光纖科技才開始大步向前。
第五節完......待續
Translated & edited by Ana Chan - Copyright © UniverseReserch.org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中文翻譯由 UniverseResearch.org 提供,歡迎 Facebook連結分享;如要轉載文字到其他網站,敬請事先以電郵通知本人,並需註明出自本網站。 謝謝。)
(本中文翻譯由 UniverseResearch.org 提供,歡迎 Facebook連結分享;如要轉載文字到其他網站,敬請事先以電郵通知本人,並需註明出自本網站。 謝謝。)
其他章節:
Philip Corso - Dawn of a New Age 中文版(一)
Philip Corso - Dawn of a New Age 中文版(二)
Philip Corso - Dawn of a New Age 中文版(三)
Philip Corso - Dawn of a New Age 中文版(四)
Reference:
1. http://www.alienresistance.org/roswell-ufo-crash-site-photos/
2. http://images-of-elements.com/neodymium-2.jpg
3. http://roswellproof.homestead.com/files/ibeam_marceljr..gif
4. http://vignette1.wikia.nocookie.net/alienresearch/images/6/64/IBeam.jpg/revision/latest?cb=20071125193906